作为能够在各类消费场景中使用的支付工具,信用卡是不少用户在日常支付场景的选择。但是伴随着繁荣市场而来的还有多重乱象,各类平台上与信用卡相关的虚假营销、诱导分期、暴力催收、征信黑洞的相关投诉比比皆是。银保监会每季度披露的消费者投诉统计也显示,信用卡业务一向是被投诉的重灾区。
作为灵活还款的一种手段,分期还款对于用户和银行而言属于互利共赢。前者缓解了资金流动性,后者则能够收取分期手续费助力业务增长。而大能,并由此产生了高额手续费。
实际上,银保监会已经对相关乱象在去年发布的信用卡新规中作出了明确限制,近期也已经有多家银行宣布下线自动分期功能。但在此之外,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仍然是值得市场深思的问题。
信用卡自动分期引争议
经历多年发展后,国内信用卡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央行在《2022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中披露,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3.82亿张,环比增长0.89%。其中借记卡85.75亿张,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8.07亿张,环比分别增长0.96%和0.08%。人均持有银行卡6.64亿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
与信用卡发卡量共同增长的,是近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投诉量及占总投诉比分别为37954件,占比 50.0%;投诉39687件,占比 48.6%;38016件,占比50.3%。
未开通自动分期功能,手续费从何而来?”
也要扣除800+的手续费”该用户表示。他认为,这是“非常直接的欺诈消费者。”
无独有偶,类似投诉也常见于其他用户。诸如“某股份制银行未经本人同意自动开通签约分期,两年来其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一笔都自动例比比皆是。
据其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出现上述情况也有可能源于消费者开卡时产生的误会。申请信用卡时,有相关条款显示满额会自动分期的条款,在繁杂的条款前,持卡人没有仔细核准以至于有所疏漏。此外,也有一类信用卡是主打自动分期的,出现一定消费后将默认为分期状态。
经网金融介绍称,若持卡人当期账单中的新增一般消费汇总金额大于或等于人民币100元,则该汇总金额将自动分为12期。如果要提前偿还需要支付未偿还本金*3%的违约金。相关条款还写明,持卡人使用分期卡消费完成自动分期后,不能对已成功的分期交易进行撤销,不能对已成功的分期交易金额进行更改。
关键在于保障用户知情权
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认为,银行和用户在申请办理信用卡业务中,一方面应当主动详细向申请人告知相关章程和业务规则,以及各类卡种及各种业务的收费情况,用户也应该尽可能了解相关用卡规则及收费情况。
“目前信用卡业务投诉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银行和用户之间对这些业务规则和收费情况的了解出现的偏差。”董峥称。
逾期处罚、超额还款、透支利息、年费等条款,同时要注意信用卡还款的负担和自身的还款能力,以免陷入长期高利负债的困境。
“未经同意开通自动分期功能,且未告知消费者相关费用、利率等情况,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业务自主选择权,同时导致消费者承受高额手续费的风险。提前还款需要收取违约金属于银行单方面要求,需要征得消费者同意方可执行,否则将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述人士表示:“消费者有权要求银行提供清晰、透明的费用明细,如果银行未尽到告知义务,消费者可以采取自行协商、向消协与银监会投诉、司法起诉等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规定“发卡行在与持卡人订立银行卡合同时,对收取利息、复利、费用、违约金等格式条款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持卡人没有注意或者理解该条款,持卡人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对其不具有约束力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通报,自2015年3月,这家银行开办“立享卡”信用卡业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分为5000元、10000元、20000元等三档。2019年3月起,为增加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该行将“立享卡”自动分期起始金额调整为“
一旦遇到银行私自开办自动分期业务,消费者有权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杨娟建议,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维权时需要提供的证据包括,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形成、发展的证据材料,如开卡的协议、与发卡行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等;反映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如收到自动分期的短信通知等;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材料,如被扣取高额手续费的银行卡余额变动短信通知等。
多家银行下架信用卡自动分期功能
对于银行大力推荐用户开通自动分期功能,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关键在于,银行在业务承压下努力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
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从收入角度来看国内信用卡业务逻辑,已经与国际通行的业务逻辑有所不同。而分期业务相对来说风险较低,以及带来一定程度的业务收入(分期利息),同时还能带动信用卡的活跃性,所以在目前信用卡业务面临的状况下,分期业务被银行当做重要的业务”董峥说。
而针对信用卡业务中的种种乱象,监管层已出“重拳”整治。去年七月,两部门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应当切实加强营销宣传管理。
具体包括,在与客户订立信用卡合同时,对收取利息、复利、费用、违约金等条款、风险揭示内容应当严格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以明显的方式向客户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以及使用信用卡涉及的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确保客户注意和理解条款内容等。
新规发布后,多家银行公告将加强信用卡自动分期管理、优化息费展示,多家银行宣布下线自动分期业务。同时,多家银行宣布将"分期手续费"更名为"分期利息","分期手续费率"更名为"分期利率"。例如,工商银行便自1月1日起将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分期手续费"调整为"分期利息"。
柏文喜称,银行此举除了满足监管需求外,还有避免违法和被消费者追究侵权责任、赔偿损失的影响。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还认为,优化息费展示、下线自动分期业务等举措一是出于合规目的,能够在信用卡营销宣传中形成良性的行业竞争秩序,二是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目的,能够使持卡人更加清晰、透明地了解用卡规则,为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提供了更多优良条件。
而对于银行而言,在信用卡市场日趋饱和且似乎有降温趋势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已有客户是另一个关键议题。
卡回佣及收单手续费收入减少。此外,该行还披露,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2022 年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 6899.72 万张,较上年末下降 1.6%;全年信用卡总交易金额 33919.11 亿元,同比下降10.5%;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 5,786.91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6.9%。
但平安银行也补充称,通过精细化客群经营,全年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同比 2021年增长 22.1%,带动信用卡利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关于年报中的各项指标下滑的问题,应该是今年发卡银行的‘主旋律’,但是交易额主要是受到去年整体疫情防控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卡量规模下降应该是受到‘新政’中关于睡眠卡压降比例政策的影响,银行主动清理大量睡眠卡所造成的”董峥表示。
董峥同时指出,“新政”对于之后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要重视存量用户的经营,通过信用卡业务来拉动消费升级,监管部门的各项新规也是要重新树立信用卡在消费金融业务中重要的市场地位。对于一些发卡银行来说,与其止步观望,不如拥抱变革。发卡银行也有接受互联网时代思维,为信用卡业务带来融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信用卡业务才会显现出新的生命力。
柏文喜则认为,信用卡业务出现了一定的降温趋势,表明在收入预期不佳之下消费偏好下降,透支消费的动力更显不足。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升信用卡使用的便利度、使用成本,同时需要更多开展增值服务与业务创新,更精准服务于细分客群等来维护已有客户群。